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押题试卷(一)--答案
1.B【解析】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2.D【解析】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A【解析】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4.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暗适应现象。暗适应是感觉适应的一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一个感受性逐渐提高即感觉阈限逐渐下降的过程。
5.B【解析】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辩证统一。
6.B【解析】社会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是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
7.D【解析】A、B、C项属于无条件反射。
8.C【解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9.A【解析】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10.C【解析】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
11.A【解析】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做到:(1)做好评估;(2)确定目标;(3)组织与实施;(4)评价。
12.A【解析】“两基”指的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13.C【解析】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
14.A【解析】题干所述的是学生社交恐惧的表现,社交恐惧是学生恐惧症中的常见类型。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际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的惧怕,除社交恐惧外,恐惧症还包括单纯恐惧和广场恐惧。
15.C【解析】机械识记时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识记者面对的本身就是没有意义或者没有内在联系的材料,比如对无意义音节、地名、人名、历史年代等的识记;另一种情况是面对的材料虽然有可能有意义,而识记者对其缺乏应
有的理解,只能先机械识记,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再逐步加以理解。
16.D【解析】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对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17.C【解析】计划策略是指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认知活动开始之前计划完成任务所涉及的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等。A、B、D项均属于计划策略,C项属于监控策略。
18.C【解析】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的个体都面临一定的冲突和危机,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岁~1.5岁);(2)自主感对羞耻
感与怀疑(2岁~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岁~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
19.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基础教育。
20.C【解析】教育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的终止,如根据学校布局调整的需要,教育局将一个学校撤销或合并,则学生与这个学校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就终止了。
二、填空题
1.感情需要
2.相互促进
3.学校绩效
4.课程
5.语义编码
6.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7.习得性无助感
8.正态
9.直接
10.可操作性
三、判断题
1.【解析】教育法律救济的前提是损害的发生。
2.【解析】注意是一种伴随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3.【解析】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
4.√【解析】略。
5.√【解析】教学工作与其他职业相比具有其特殊性,采用统一标准单纯以量化结果进行教学评比不利于教学的进步。
6.【解析】多动症的原因可能是先天体质,也有可能是社会因素造成的,如父母的经常性批评。
7.【解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以内的课程;而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因此,二者并不等同。
8.【解析】社会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成分。
9.√【解析】合作性讲解的两个参与者都能从这种学习活动中受益,而主讲者比听者获益更大。
10.√【解析】略。
四、简答题(答案要点)
1.(1)人际关系:尊师爱生;
(2)社会关系:民主平等;
(3)教育关系:教学相长;
(4)心理关系:心理相容。
2.(1)合法性原则;(2)公正性原则;(3)公开性原则;(4)权责统一原则;(5)不停止执行原则;(6)应急原则。另外,还有越权无效原则和合理性原则。
3.(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①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②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①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对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②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它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多而不断丰富,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③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多了,能力并不一定就高。
4.(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的能力。
5.(1)合理地设计问题;
(2)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3)目的明确,把握好时机;
(4)提问的语言要准确,具有启发性;
(5)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
(6)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五、论述题(答案要点)
1.(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如果教师能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巧妙把握语言艺术,善于用良好的情绪情感感染学生,并善于处理课堂问题,就更容易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第一,教师具备一定的课堂学习管理能力;第二,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养;第三,教师要讲求教学艺术;第四,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应用,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第五,鼓励表扬为主,兼顾其他,有的放矢;第六,注重师生心态调整;第七,教师的自我控制与对偶然事件的控制;第八,采用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第九,教师要有体察学生情感反应的能力;第十,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形成恰如其分的高期望;第十一,保持中等水平的焦虑,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心态。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①师生民主平等;②树立一定的教师威信;③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
2.(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5)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6)及时进行个别指导;(7)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六、案例分析题(答案要点)
(1)案例中物理老师的做法体现了直观性、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2)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如案例中老师在讲课前,通过让学生做一个生动、直观的游戏,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深刻理解。
(3)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如案例中该教师并不是直接对学生进行所学知识的讲授,而是先通过一个游戏,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从而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