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5日,广州签发了全国首张微信身份证“网证”。“网证”就是指“居民身份证网上功能凭证(CTID)”,通俗来说就是身份证的网络版。这种“网络身份证”为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以及旅馆业登记、物流寄递等实名制应用场景,提供了国家法定证件级身份认证服务。据了解,网络身份证是依据《居民身份证法》,以身份证制证数据为基础,通过国家“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平台”签发的与实体身份证芯片唯一对应的电子映射文件。用户通过名为“微警认证”的App或“网证CTID”微信小程序进行注册验证成功后,以后在住酒店、寄快递、坐飞机等情景中,就可以通过“刷手机+刷脸”的方式进行身份认证,不需要出示身份证原件。该“网证”首先在广东开设试点,预计2018年1月后逐步推向全国。据了解,仅仅一天多时间,就有3万多人办理了微信“网络身份证”。不少网友表示,这是公共服务部门最亲民的一次,政府此举深得民心,是时代进步的表现。
但同时,也有人对网络身份证的安全性存疑。的确,“网证”让一部手机走天下的时代离我们更近了。但还应认识到,既要改善社会公共服务,又要保障公众安全隐私,“网证”的落地,并不是一个微信小程序就可以。
公共服务跨界深度尝试:
以大数据为基础,职能部门与商业机构合作
1、“网证”能够广泛收集公众数据,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推广与分配方面,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政府职能部门应当考量的内容。如何高效收集并分析数据,进而提供针对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就是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课题。在大数据时代,居民身份数据就是最为宝贵的一手数据资源。身份证“网证”,作为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在国家重大项目支撑下推出的身份证网上应用凭证,与手机终端连接,能够迅速广泛地收集居民出行、住宿、寄件、购物等生活活动数据,打破大数据工作当中最为头疼的“信息孤岛”问题。然后,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梳理与分析,为政府改进政务服务模式提供数据基础,这对公共服务的发展来说,无疑是大好事。同时,“网络身份证”的运用,也便于政府释放“数据红利”。政府机关作为我国数据资源最大占有者,掌握着近9成的数据资源,只有将掌握的数据共享,才能创造更多价值。“网络身份证”的出现,能让居民需求与数据运用相对接,在进行身份认证之时,获取大数据平台提供的智能化建议,享受到在自身数据贡献之外的数据便利。
2、公共治理直接借助现有流量平台,合作共赢才是大势所趋。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网络产品都必须解决获取流量和完成与用户初次接触的问题。在传统思路下,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推广和分配过程通常都习惯于自搭平台、自建渠道,而“网络身份证”却打破了这一传统。“网络身份证”由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主导,广州市南沙区公安分局提供落地实验平台,腾讯、蚂蚁金服等公司提供人脸识别、网络支付等基础技术能力。腾讯优图实验室提供技术,腾讯云提供对外输出平台,蚂蚁金服方面为“微警”提供金融政务云、蚂蚁云盾人脸识别、阿里系生态大数据等物联网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试想,如果仅由公安机关独立开发并运营“网证”App,就其实际效果来说,很容易不尽理想,投入大、浪费资源、难以吸引用户不说,最终呈现出来的网站和App使用体验也会有诸多不足……总结过往得失,如今职能部门转而寻求与成熟平台直接合作,较容易达到职能部门与商业机构的“合作共赢”。“网络身份证”的出现表明,在公共治理领域,职能部门与商业机构合作的广度及深度正在不断拓展。
公众个人安全隐私保障:
借助新技术手段,降低信息泄露和被盗风险
1、安全验证对方身份,可以通过“网证”新技术来解决。
实体身份证存储着我们的一系列相关信息,而“网络身份证”并不具备储存信息功能,只具备认证功能,扫码认证的商家和机构只能得到“匹配与否”的结果,看不到个人的生日、户口、住址等信息。也就是说,“网络身份证”减少了第三方商家和机构接触居民身份证信息的机会,对方不需要采集居民的身份信息,直接接受来自公安部数据库的核对反馈,并且反馈信息本身已经加密,外界无法破解。只要给出一个身份认证的二维码,拿出手机扫一扫,发起身份验证过程,通过刷脸以及声纹对比等技术手段进行验证,信息直接传回公安数据库,AI自动识别比对,比对结果几秒之后就可以传送给信息认证双方。这种验证“是本人”的方法,可以很好地避免签合同或其他身份认证情况下签字人与本人不符的情况,预防合同效力出现瑕疵。整个验证过程以技术手段为支撑,避免了认证使用公共网络和第三方存储用户信息的问题。
2、“网证”降低了信息泄露风险,避免隐私信息被盗用。
如今,个人信息被肆意盗用事件频发,加强隐私信息保护显得弥足珍贵。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都随身携带自己的实体身份证,但是在使用实体身份证过程中如何妥善保管个人身份信息的问题却一直未有很好的解决方案,身份证被盗用、冒用,身份信息泄露的情况屡禁不止,极易给居民带来人身和财产安全方面的损失。“网络身份证”以“网证+刷脸”模式进行验证,既能有效降低身份证丢失、被冒用的风险,也能够让群众减少频频出示证件的麻烦,办事更加方便快捷。同时,“网证”由公安机关负责审核,生成过程不留存任何个人信息,充分借助人脸识别技术与公安部数据库比照系统提高了验证准确性。除此之外,“网络身份证”专门设置了自动删除功能,一旦手机丢失,只需在另外一台手机上登录微信,原手机微信上的“网证”就会自动删除,这一功能也顺利解决了因手机丢失导致身份信息被冒用的问题。
将“方便”落实为“利好”:
把适应民生需求放在首位,还要完善配套
1、技术再先进也要适应民生需求,照顾不能使用新技术的人群。
当下,“网络身份证”的使用,还有一定的拓展空间,操作感要适合大多数人使用。有关部门仍然需要拓宽NFC等新型认证技术的使用范围,完善安全体系,确保万无一失。与现有网络平台、商业机构的合作过程中,要严守双方的权责边界,提高数据匹配效率实现“红利”更要让利于民。同时,政府和社会在积极推行新技术方便群众的同时,也应当重视为不能使用新技术的人群提供办事方便。虽然目前全国网民已超过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51.7%,但必须照顾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不同地区、行业、年龄,使用新技术的能力具有极大差别这一社会现状,特别是很多不能熟练操作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老年人。有必要在推广使用 “网络身份证”的同时,充分保证公众使用传统身份证办事的权利。职能部门必须认识到,无论技术如何进步,都要以人为本才能走得长远。
2、“网证”的发展必须让制度和技术保驾护航,才能万无一失。
为这一创新鼓掌的同时,完善制度设计和配套服务必不可少。各地要统一认识,“网络身份证”只有达到一定的量,才能扩大应用范围,必须积极采用新技术为公民办理 “网络身份证”。“网络身份证”的广泛应用,也要有一个完善且高效的线上办事系统相对接,相关商业机构和政府部门要做好准备,在纸质身份证和“网络身份证”并行情况下,不能因不同机构的不同态度带来应用场景混乱的问题。同时,要防范技术风险,提高安全性,新技术要经得起用。在“网络身份证”的问题上,要牢牢把握信息安全这一须臾不可松懈的底线,防范技术密集型应用的脆弱风险,要高度落实相关风险防范工作。有关方面必须做好提前防范,保证“网证”整个操作过程是不可逆的,黑客无法破解,保障居民身份信息的绝对安全。不能在把巨量且重要的身份信息交给市场后不管不顾,在日后运营中也必须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及时打上“安全补丁”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真题练习
1、现在是网络时代,当前网络上个人信息泄露比较严重,你怎么看?(2016年)
京途老师加分回答:
网络的发展有可能加大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固然是事实,但是我们也应当积极思索利用网络技术降低信息泄露风险的有效途径。
比如,“网络身份证”的出台就给这一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实体身份证存储着我们的一系列相关信息,而“网络身份证”并不具备储存信息功能,只具备认证功能,减少了第三方商家和机构接触居民身份证信息的机会。除此之外,“网络身份证”专门设置了自动删除功能,一旦手机丢失,只需在另外一台手机上登录微信,原手机微信上的“网证”就会自动删除,这一功能也顺利解决了因手机丢失导致身份信息被冒用的问题。
可见,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应当本着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探索利用网络和新技术降低信息泄露风险的途径。
2、春运高潮,农民工没有带身份证的习惯,引起购票麻烦,你作为社区民警,怎么宣传?(2014年)
京途老师加分回答:
在宣传内容上,要让农民工了解购票、安检和乘车流程,突出每个环节中身份证的重要性。提醒农民工随身携带身份证,人、证、票一致乘车。如果因身份证丢失、临时忘带等原因确实无法在购票现场出示实体身份证,可以视农民工持有智能手机的实际情况,向农民工介绍申请“网络身份证”的流程及操作方法,对他们提出的安全方面顾虑进行解答,说明使用“微警认证”的App或“网证CTID”微信小程序进行注册验证成功后,可以通过“刷手机+刷脸”的方式进行身份认证,为农民工提供可行的解决办法。现场统计农民工使用“网络身份证”购票的人数,在宣传结束后将此情况报备铁路部门,以便为不能出示实体身份证的农民工提供便利服务。
【微 信】微信公众号:京途公考(jingtuedu) 【公考交流QQ群】229606082
【咨询热线】0731-82254455/89821633 【京途地址】长沙火车站对面科佳电脑城凯旋国际B座5楼